报班咨询热线: 400-803-1010

当前位置:鑫全MBA > 新闻详情
高校更名热,是时候降温了!
时间:2023-07-19 作者:鑫全MBA

同样是“工程学院”想要更名为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终于得偿所愿。这个夏天,“福建理工大学”的校名终于尘埃落定,被镌刻成金字印在了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上。


南昌工程学院在更名的道路上奔波着,但不同的是,它的目标是更名为“江西水利电力大学”。


高校更名红利


在中国家长心里,已经默默形成了一套“以名识校”习惯:大学当然好过学院,国字头高校好过地方性高校,带有“理工”、“科技”的学校自然好过“机械”、“化工”……


相应的,高校更名时自然也投其所好:名号从县市地名到“江苏”“华东”“中国”,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高校层次不断升级;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等冷门词,“综合性”越来越强。


一个好的校名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江苏工业学院在更名为常州大学的7年后,录取分数线跃居至一本线,院士这种国家顶尖人才也不再遥不可及;泸州医学院在更名西南医科大学后,和当地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泸州市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学校科研基金,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2%以上……


从“泸州”扩至“四川”,乃至进一步辐射到“西南”,脱下“学院”外衣的泸州医学院,不仅顺利穿上了“大学”的新衣,还尝到了“西南医科大学”这个响亮招牌带来的更名红利。


高校更名热的背后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地而起,为国家建设输出专业的技术人才。


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公布拉开了“高校院系大调整”的序幕,除保留少数文理综合性大学外,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都按照学科和专业拆拼重组。受时代影响,行业的烙印被鲜明地印刻在校名里。


1980年后,由于升格、合并等原因,中国大学名称进入改变的高峰期。


当市场的变化、需求量的萎缩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加速叠加在一起,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了转型纷纷改旗易帜,在不断向高水平大学“并轨”“赶超”的过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往往表现出“去行业化”的倾向,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行业大学更名。


有统计显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除农林类、财经政法类高校外,许多行业特色型大学特别是产业类、资源类大学纷纷更改校名,其中86.8%的产业类大学已难从校名窥到原行业的影子。

40多年的时间里,超过80%的高校相继走上改名的道路,从而引发了大学名称内涵与外延的巨大变化。


“社会声誉每况愈下”,一名网友建议辽宁工程技术学校改名。


该网友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作为原全国重点大学,目前社会声誉每况愈下。这与学校驻地阜新市有很大关系,随着阜新煤炭资源枯竭,阜新市的综合实力大不如从前。另外一个因素或许与学校名称有关,其中的技术二字,容易让不了解学校的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本校曾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今后更多的省份将实现高考录取本科批次合并,这样该校的生源将面临进一步的下滑,这一情况在辽宁省本科批次合并后已经很明显了。生源质量退步将使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滑坡。希望省委省政府能考虑校名简化为“辽宁工程大学”(北京语言学院更名大学后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后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或者变更校名,如东北矿业大学、东北理工大学、东北工业大学等(河北联合大学组建不久便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上述两校的更名均为先例,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更名提供了参考。


7月3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方对该网友的提议进行了回复,称学校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并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努力提升办学内涵,并寻求更改校名的可能。

大学更名热,是时候降温了


在功利的当下,大学更名无疑是一条捷径。


每所高校都希望能在名称上尽可能“叫大”一点,用“中国”“中华”“东南”“西北”等为自己壮声势,或地市高校冠以省名、省会名抬高自己影响。


然而,想要成功更名可没有那么简单。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说:“国家对高校更名是有一些规定的,高校自身首先要进行论证和申请,然后由各省、市、自治区提名,再由教育部组织考察审批,最终的决定权在国家,也就是教育部。”


2020年8月,教育部正式出手。


《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中提出,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


《办法》同时明确,高等学校命名原则上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原则上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由独立学院转设的独立设置的学校,名称中不得包含原举办学校名称及简称、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高等学校曾使用过的名称。

截至2023年6月,全国282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大学”为后缀的连同职业技术大学一起也仅仅只有686所,改名“大学”的“势能”依然很强大。


在其他学院纷纷改名大学之时,不改的学校就会很吃亏。从各方面的情况看,这轮学校更名运动并没有完结,而是仍在进行。


这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如果第一排有观众站起来观影,坐在后面的观众终究也会陆续地站起来,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所有人都站着看完电影。每个人都被迫卷进了这场“更名”游戏里。


只是,在“更名红利”吃完后,学校该怎么办?难道继续更名吗?恐怕到时候连校友都不知道自己的母校究竟是什么名字了。


大学,重要的不是名称响亮,而是其办学精神是否独特、深邃。


校名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为了名实相符,高校势必要走上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毕竟我们很早就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课程咨询及报名热线

400-803-1010

周一至周日 9:00-21:00

×